中国版《深夜食堂》,连英国人都是拒绝的
▽
中国版《深夜食堂》一经播出,
立刻引来四面八方的口水声。
没有人能在这部中国人自己的深夜美食剧中找到共鸣,
大家纷纷表示不如看《白鹿原》里张嘉译吃油泼面。
简直分分钟流口水,让人立刻就想出门来碗油泼面。
我大天朝美食俯拾皆是,
导演你就让我们大半夜守着屏幕看黄小厨下面吃?
而且还是方便面?你过来我想和你谈谈人生。
恐怕任何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都坐不住了,
有话要说的还有一个英国人,她叫扶霞·邓洛普。
和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扶霞年秋第一次到中国,第一站是香港,
这个东方的神秘国度她只从书里读过,
接着邂逅了让她终身难忘的皮蛋。
它们就像是会在噩梦里出现的怪物眼球,黑漆漆的、用威胁的神色从餐桌上瞄着我;褐色半透明的蛋白,看起来脏兮兮的;蛋黄软糊糊的,颜色是黑色夹杂层层叠叠的绿色和霉灰色,周围还飘散着让人昏厥的硫磺味??蛋黄在我的筷子上留下一道狡猾又恶毒的黑色微笑,死缠不放,威胁着要污染我接下来吃的每一样食物。偷偷地,我用桌布擦掉那抹笑容。
——扶霞?邓洛普,《鱼翅与花椒》
这道皮蛋是扶霞的远房表哥点的,
随后扶霞跟着表哥去湾仔参观了那里的传统菜市场。
接着又和其他朋友去了各种餐厅,
吃了很多从前从未尝试过的食物,
很快,她陷落了。
扶霞收藏的茶餐厅菜单
那些是许多令人愉快的惊喜:精心烹调的烧鹅、闪闪发亮的新鲜海产、一道又一道的精致饺类点心。就连在最便宜、最不起眼的餐馆里,我吃到的炒菜和煲汤都比我在英国吃到的好吃。“皮蛋”晚餐后,
扶霞搭上了前往广州的慢车,
她去了让外地人闻风丧胆的清平市场。
肉品区笼子里关着獾、猫、果子狸;
药摊上展售着一袋袋晒干的蛇、蜥蜴,还有蝎子。
听说广东人是世上最敢吃的,
如果吃人肉不犯法他们说不定也会控制不住自己。
那天扶霞的晚餐是青蛙砂锅和炒蛇肉,蛇肉上还有皮,
一般人这时候大都怯场了,扶霞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她吃完意犹未尽,表示味道确实不错。
离开广州后,
扶霞到过台北、拉萨、绍兴、重庆??
这个剑桥大学文学学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学硕士,
一开始只是被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所吸引,
万万没想到最后一站四川成都改变了她的初衷。
随意走进街旁简陋的小菜馆,
她邂逅了一生所爱鱼香茄子。
“茄子炸得像奶油般柔滑,
没有放真正的鱼,却非常美味!”
扶霞说如果人一辈子只能吃一道菜,
那她毫无疑问选择鱼香茄子。
以研究的名义逛吃逛吃
▽
回英国后,
扶霞遍寻不着正宗川菜馆。
这么美味的东西,
为什么没有原汁原味来到英国呢?
她打算再次去中国找寻记忆中熟悉的味道。
伦敦街头的川菜馆
为了回到魂牵梦萦的巴蜀之地,
年扶霞顺利申请到政府奖学金,
打着“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的旗号,
成为一名川大留学生。
她先是将学校附近所有的菜馆名记录下来,
吃完一家就写一篇总结。
那些最普通不过的家常菜,
对她来说都是美味珍馐,“好吃得不得了”
吃遍了学校周围大大小小的餐馆。
渐渐地,扶霞已经不满足于品尝了,
她打算深入研究这些菜究竟怎么做出来的。
此后,扶霞下馆子吃饭,
并不急着点菜,而是先去厨房看看。
她学会了第一句完整的四川话:“厨房在哪儿?”
做足“基本功”之后,
通过朋友介绍去了成都一所高等烹饪专业技校。
扶霞一挽袖子,加入了“颠大勺”的行列。
短短3个月内记下数百个中国食材名字。
她已经对材料运用方法相当熟悉,
不过更大的考验等着她。
在中国的厨房里,
她不得不每天与内脏鲜血搏斗,时时吓得头晕目眩。
但,她仍一脸向往:“虽然很难,
但慢慢便会习惯,因为煮菜的时候真的特别开心。”
值得一提的是,
她的辉煌战绩里还包含被她成功征服的四条鹿鞭。
扶霞的手绘和笔记
读完烹饪学校后,
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
扶霞信手拈来,她还掌握了一口流利的川普。
廉价的食材,超棒的味道,我觉得它在味道上是中国最棒的菜系,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菜系之一,人们说“白菜百味”,所以同样的一个菜却能做出百种风味,你永远不会对川菜失去兴趣,所以吃川菜感觉就像在坐过山车,你会领略到很麻辣然后很清淡,还有一些甜的味道,比如“鱼香味”,“宫保味”,非常的刺激,你永远不会觉得无趣,每次你以为你已经吃惯了,但是又会尝到新的味道。西方中餐界的蔡澜
▽
这次回英国前,
扶霞不忘把她的法宝收拾妥当一一装进包里,
郫县豆瓣、永川豆豉、新繁泡菜、
汉源花椒、豌豆淀粉、朝天辣椒、
八角、山奈等调料一应俱全;
铁锅、砧板、菜刀、筲箕各种工具应有尽有,
外加一个沉重的藏式火锅和一个古色古香的泡菜坛。
扶霞的手绘和笔记
扶霞一路揣着这些家伙回到了牛津老家。
一回家,她就迫不及待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成果。
凉、炒、烹、蒸、烩、煮、炸、闷、卤,
全都耍的有模有样。
从此,往来扶霞家的食客络绎不绝,
有来品尝川菜的,有来请教厨艺的,
更有许多人来讨论研究那个火锅的用途。
西方人误把中国看成很简单,以为每个地方都吃着唐人街那样的外卖糖醋排骨。要让欧美人对中国饮食文化改观,最好的方法就是出书,我要告诉他们中国饮食文化才是世界上第一,材料上运用搭配,菜式的多元化没有一个国家及得上。她决定出书。
年,她的第一本《四川烹饪》先后在英美出版,
后来更夺得英国著名饮食杂志
《ObserverFoodMonthly》大奖,
被评为“史上最佳十大烹饪书籍”;
除了出书,扶霞也在欧美举办讲座;
在《金融时报》等媒体担任专栏作家;
西方中餐界,她的地位相当于在中国的蔡澜。
过去20年,每年她都在中国待上好几个月。
她喜欢何老板家的担担面,
每次到成都一定会去吃,老板总卖关子,
扶霞花了五年时间才得到完整的食谱。
扶霞说,她的书里只写她亲尝、烹调过的食谱。
年,《鱼翅与花椒》问世了,
书里介绍她过去十五年对中国美食的探险之旅。
从第一次去中国开始到深深地爱上川菜,然后留在四川,
在厨师学校学习四川料理,后来还在中国到处旅行,
从食物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这里,只要一把刀,就能把食材处理成各种形状。你可以‘切’,可以‘片’,也可以‘斩’‘砍’‘捶’‘刮’‘剜’,再加上切入的角度和切割的方向,变化出千变万化的刀法。”在这里,食物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人们的语言。他们说在爱情里嫉妒的人是“吃醋”,“吃苦”则是对于生存的悲伤与艰难最好的形容??年伦敦,扶霞携新书《鱼米之乡》与读者见面。
这次,她向海外读者呈现了口齿留香的江南美食,
葱油鸡、东坡肉、无锡排骨、上海粗炒面??
过去几年来,
扶霞多次往来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和绍兴等地,
流连各地厨房餐厅,与当地大厨切磋,
在湖边垂钓,深入乡下采摘竹笋和野生蔬菜。
“那些恋上江南的没有人愿意离开。”扶霞在书中写道。
精致的一餐在中国不只是味觉盛宴,也是色香味形气的综合感受,甚至是器皿的使用。正统的江南菜就很讲究视觉感官,比如配色。扶霞对中国的感觉很复杂,
她的胃已经被中国美食完全的征服了。
现在,她看着盘子里的菜虫,
开始思考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还是一个英国人的问题,
然后,从容地把菜虫放进嘴巴。
除了写作,扶霞还把许多中国菜名翻译成英文。
她希望更多欧美人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和丰富的内涵。
“比见过的所有华人都更热爱中华美食”
——这是朋友对她的评价。
...
------------------有礼有节?品牌专栏------------------
...
传家日历|关于,我们心里想的是同一件事吗?
(点击参与互动,抱走《传家日历》)
---
---
请参点击上面的红色标题
转跳到活动文章
参与投票并留言
(年7月8日截止)
日历君将选出10个猜对的朋友
并赠送礼盒珍藏版《传家日历》一套
颜色随机,谢谢参与
_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