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礼记·月令》载:“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将更始。”除夕俗称大年夜,也称之为大尽、大节夜,一年中所有的事务至此方告结束。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洗残年
除夕之夜,每个人都要沐浴打扮,迎接新年,俗称洗年残,取除旧生新之意。宋代陆游即有《除夜沐浴诗》,写道:“老人喜时节,良夕当爆竹。未濯三生垢,汤沐亦意足!”
清账目
一年中的借贷,债主都在此日索债,俗称铁门限,只要未到初一,即使是东方泛白,路上索债的人仍然络绎不绝。欠债人也不能嫌债主登门讨债。因此,凡是有当年或多年欠账的,最迟都要在除夕设法清还,或者先归还一部分。
备年菜
过年时市场店铺都要闭市休息,因此本日应该预先准备好菜饭,以供新年待客,俗称之为年菜。周处的《风土记》载:“岁暮家家具殽蔌为宿岁之贮,以迎春年,相聚酣饮。”《天尺偶闻》载:“京师旧俗,元日至上元各店例闭户半月,小店亦闭五日。此五日中,人家无从市物,故必于岁底烹饪,足此五日之用,谓之年菜。”
有的地方将饭菜放到隔年才吃,称为宿岁饭、压甑饭或者隔年陈,又叫饭干。
浙东宁波等地,一般都多做出些饭菜,过年时热一下吃即可。武进一带吃熟饭的时间最长,除夕必须预留食物,备足吃半个月的饭菜。
列物品
新年宾客来往很多,不论贫富,厅堂居室都要布置整洁,点缀一新。旧俗中官宦之家,每年除夕,居处陈设的物品很多,凡是炉瓶烛台、盆盏书画、牲花时果、华灯年饭,都一一陈列,有五件头、十件头之称。桌围椅披都崇尚红色,满室生辉,喜气盎然。
设花木
腊梅、天竹、柏叶其性耐寒,用瓶插放,有福瑞长在之意。冬青、柏枝为常青树,用以点缀门楣屋檐,称为节节高,有步步高升之意。红梅、牡丹之类的春花,腊月中尚未开放,但可在园中设一密室,将花搬到室内,烧炭火增加室温(亦不可太热),一室之中春意融融,数日之后花苞就能开放,人们将其称为堂花,在暖窖中催开的花则叫作窖花。
祀井
从汉代以来,人们就设井神对其祭祀。
水主伏藏,因此祭祀必须在冬天进行。据《白泽图考》载:“井之精名观,状如美女,好吹箫,《辑柳编》呼为吹箫女子。”吴地一般称井神为井泉童子。除夕这天,家家都要准备缸、罐等贮水,水井则用竹木器物覆盖,不能打开,称为封井,直到正月初三或初五才可重启,以使井水澄澈。因此,除夕时还要备好够三日以上使用的井水。
熏香
熏香的习俗,汉朝时从西域传入,《汉武帝内传》及《飞燕外传》,都有燔百合之香、燎百蕴香的记载。张衡《同声歌》写道:“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一般在除夕,人们多在室内焚燃辟瘟丹、如意丹、兜罗香等,用以辟邪。讲究的人家,则用藏香,彻夜熏燃,致使檐牙屋角,香气氤氲,颇有守岁时的雅趣。宋代陆游《除夕》一诗中便有“炽炭炉中百药香”的句子。
种火
初一不能生新火,因此前一晚必须预先留好炉中炭火,称之为种火,又叫作隔年火。除了在灶中留火,也有点燃盘香,使火种一直持续到初一早晨的做法。种火和封井贮水一样,都有水火不求人的寓意。
祀先祖
岁末祭祀祖先,必须请出祖先的遗像,悬挂在堂前,按照行辈排列。点燃香蜡,用果茶、酒菜、年饭供奉,行礼致祭,俗称祭年香,又名做年,也有称之为斋真的,可视作供奉给祖先的年夜饭。
祖先遗像有三世或者五世同轴的,叫作三代图或五代图。如果家族内分支既多且已各自单立门户,则每年由各家轮值悬挂并加以保管,以备新年亲族上门瞻仰拜祭。直到第二年正月上旬或灯夕(正月十五)再存放起来,俗称收真、落容或者落神像。
年夜饭
除夕晚餐,菜肴总比平时丰富。凡是冬至前所腌制的咸货,至此都取出煮熟,先供奉祖先,祭祀完毕后,家人会餐,以示人子不忘其亲。宴饮时,长幼聚集,所说的都是吉祥之语,如吃的鸡蛋叫元宝,茹菇叫作时来,芋头称作运来,炒豆叫凑投,各种蔬菜称为如意菜、安乐菜。诸如此类,都取义吉祥,给人希望。
除夕之夜的聚餐,名为合家欢,又叫分岁酒、守岁酒、辞年酒,自晋代以来就十分盛行。《事文类聚》引周处《风土记》称:“除夜祭先竣事,男女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广东俗称团年酒,广西称之为送旧迎新,湖北的监利、重庆的万县称之为团年,浙江松阴称之为洗尘,景宁称作吃隔岁,丽水叫作吃分岁,泰顺称消夜,汤溪称之为封年,西安叫作饯岁,现在已经通称作年夜饭。
除夕这天用一个大碗,盛满新做的米饭,上面插上柏枝、千年红、小元宝一类饰物,讲究的则再在饭上添放枣、栗、龙眼、荔枝等果子,供在堂前,称之为年饭,取年年有余粮,年年有饭吃之意,南北方都有这种风俗。
北平多用金银米放在黑磁盆中,上面插上松枝、挂钱儿(刻镂着吉祥图案和文字的彩纸),用红线串上制钱,下面缀上年果,即大枣、栗子、龙眼、荔枝、柿饼之类,一直摆到初五才撤掉。
吴地流行将煮好的饭盛在新竹箩中,放入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子以及各种点心,上面插上松柏枝,摆放在厅中,到新年蒸熟后吃。这大概是六朝时荆楚民间岁末家家留剩饭的遗风。古人有诗道:“风俗隔年陈,中堂位置新。但教炊如玉,不使甑生尘。苍翠标松正,青红饤果匀。家家欣鼓腹,留此待开春。”
扫地岁
正月初一不做杂务,停止洒扫,因此除夕之夜各种事情完毕后,每家屋内必须做最后一次打扫,收拾干净,俗称扫地岁,不向户外倾倒污水垃圾,据说违者会破财。
稠茶
除夕之夜长幼将各类果品食物放入盘中,互相馈赠,称之为压岁盘。宁夏除夕,妇女将枣、柿、芝麻及杂果堆满茶盏,另冲好茶,献给公婆及家中尊长,称为稠茶。
压岁
除夕之夜,长者用红绳串铜钱数百,放在小孩枕边或床脚,称为压岁钱,在富贵人家则可放置金银或写有“太平”字样的古钱,讨取吉祥。各个钱铺特地开红纸零票,以备此用。富庶人家拿银子换成钱,皆用彩色纸笺写上字儿,称之为红票儿,有华美吉祥之意。广东石城除夕之夜,长者给小孩子们分钱,称之为守岁。江浙地区的压岁钱必做成双串,以白铜钱最为流行。北京也用彩绳穿钱,编成龙形。吴地还流行将柑橘等物放在小孩枕旁,称为压岁果子。
人口团子
人口团子取义团圆,为统计人口而设。
浙江湖州,江苏的武进、宜兴等地,都有这种风俗。在除夕,为全家人每人做一个团子,大的如钵,小的如盂,更小的如同桃子或铃铛,在上面用彩粉做花胜,留到初七或元宵节才分给家人吃掉。
守岁
在寝室中点双椽红烛,富贵人家则用花烛,彻夜长明,人们将其称为守岁烛,取其光明之意。家人相聚笑语,小孩嬉戏,称作守岁,也叫坐长寿夜、长命夜。有些地方守岁到半夜甚至天明。
晋朝时候就已经有守岁的习俗。周处《风土记》称蜀地的风俗,到除夕通宵不眠,俗称守岁。梁朝诗人徐君倩有《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唐代孟浩然亦有诗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古人守岁,即使在朝堂上也可戏谑而无所忌讳。至于家庭之中,更是妻子儿女欢聚一堂,把酒欢歌。
辞年辞岁
除夕之夜,临睡之前,在家中年纪小、辈分低的要向尊长行礼辞岁,用吉祥话进行祝福,俗称辞年。有人则在年末以酒食相邀,称为别岁。唐宋之时都很盛行,清代京师也颇为重视。除了在家叩拜尊长,有官职的人在除夕还要穿蟒袍补褂(即补服,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走亲访友,称之为辞岁。新婚男子,则必要到岳父家里辞岁,不然便是不礼貌。
张贴春联
联从明初以来方始盛行。明太祖曾亲自撰写春联赐给众臣,所写的大多是脍炙人口的联句。《金陵琐事》中记载,太祖曾经亲笔赐给中山王徐达一联道:“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另有一联道:“破掳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别朝诗集》中则记载太祖赐学士陶安门的对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此后江南各地达官百姓,新年无不粘贴春联,俗称从新。
春联上的文字一般都表达祥顺祝福之意,除夕张贴在门上,第二天清晨即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放闭门炮
除夕各家各户关闭门户时,要放爆竹三声,此起彼伏,直至深夜爆竹声方息,有时则一直响到第二天早上,俗称关门爆仗,也叫作闭门炮。相传闭门炮可祛除不祥,响三声,是取高升三级之意,不亚于过去一年的谢幕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