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学习是要懂得用方法,网络上、甚至书本中,教人学习的方法也有很多,技巧多种多样。但很多东西都流于表面,只知其形不知其意,包括我自己在内,虽然照着这些方法去学习,但有时灵有时不灵。实现上方法只是一种工具,能加快我们学习的进度,并非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真正让我们学得通透、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的,来自我们的内部,我们的心智。当我们的心智能够跟得上成长的变化,学习将变得高效起来。这并不是我的结论,而是管理学博士李书玲提出来的,她把高效学习的成长模式定义为心智成长,并著有一书《心智成长》。
作者提出,当你的学习指向外在成长、执着于各类标签时,就会学得越多越焦虑,懂得越多越迷惑,进步越快障碍越大。当你的学习指向心智成长、执着于本质追求时,才能规避学习的各种陷阱和障碍,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动力的升级以及心力的增强。
作者认为,学习是存在障碍的,而想要学会高效学习,必须正视并跨越这些障碍。一、信息的便利反而阻碍自身的发展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大数据与智能推荐的作用下,我们想要的知识只要打开各大APP,立马就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种前提之下,有利有弊。利的一面是工作效率提高了,弊的一面是降低了我们自身的学习动力。
我记得我刚步入互联网这个行业的时候,那时候是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由于人员少,很多时候都是身兼数职;电脑坏了要自己修、项目账目自己核对、数据报表要自己写再提交到领导手上……而这些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什么都不懂,而且公司很多都是新人,就连直属领导可能很多都不清楚,根本就没有人教。在这种前提下,想要能够在这家公司待下去,就必须自己去学去摸索。于是那段时间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很多东西从不懂到懂,需要自己不断的查找资料、不断的试错,直到真正学会为止,而这些知识至今仍然保留在脑海里。
而现在到了大公司,里面人员众多,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分工明细。遇到不懂的,可以问同事、问领导,很多时候三两下就搞定了,效率很高。但我发现,自从到了大公司之后,我发现自己成长的空间非常的有限,因为便利的环境下使得我懒得思考,懒得动手,自然也就失去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借助工具或者外力提高效率的同时,我们也要想办法增强自身学习的动力,不让便捷成为我们进步的绊脚石。
二、停留在过去的经验而固步自封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阅历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经验也越来越深厚。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我们的认知是需要不断地刷新的,即使同一件事以前我们处理过,放在当下可能会有更好的方法。
我记得上小学那会,因为父母要工作,所以除了开学的时候,母亲带我走过一次去学校的路,从此以后直到小学毕业,一直都是自已上下学回家。那时候年龄小,母亲的想法很简单,一来怕我不记得回家的路,二来担心我在路上出现意外,所以第一次带我走的是人多车少且叉路少的小路,而我几年来也是一直走这条小路上下学。
直到六年级的时候,一次心血来潮,走了一条从未走过的小巷子,我发现路程缩短了一大半。而正是这次尝试,打破我以往的认知,原来回家的路远不止一条。
同理,经验固然很重要,但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学会跟着时代一起变化才行。就拿电商来说,以前平台单一竞争少,处在免费流量的红利期,只要把产品放到网上去,自然就会有成交;但随着后来电商行业不断的壮大,平台与平台相互竞争,免费流量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出改变,依托着以前的经验,那么最后肯定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不能深陷在过去的经验里固步自封,而是应该不断去学习、去改变。
三、沟通障碍影响能量传递
沟通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结的工具,同时也是知识能量传递的途径之一。当沟通出现障碍的情况下,不仅人与人之间的联结难以建立,并且被沟通者获取不到正确的信息,而沟通者也无法把信息传递出去。
所以每个人学会并掌握良好的沟通方式很重要,它包括语言、文字、肢体语言、表情神态等。语言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和载体,不仅受到沟通者表达能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跟沟通者习惯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心智成长》一书指出,当我们跨越过学习的障碍之后,需要了解高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才能转化吸收的知识。一、对于学习的内在需求是什么,是否与现实想要的背道而驰
我们会因某些内在需求而去学习,例如喜欢美食的人会去学烹饪;喜欢音乐的人会去学唱歌;喜欢写作的人爱阅读……当我们脱离内在需求的本质,而只是单纯因追求学习去学习,那么你会发现你学到的东西很鸡肋,并且很可能你一辈子都不会用上。例如你本着技多不压身,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能力或技能看起来多一些,不断地去学习去考证,手上拿着几个甚至十几个证书,而且大多数与你的行业或工作并不相关,然后证书被你丢在某个角落直至布满灰尘你都可能用不上。
作者在书中讲述过一个关于她朋友的故事:
学习本身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切勿脱离自身的内在需求与初衷,否则你会发觉越学越累、越学越无用功。
二、掌握学习的正确观念
学习是向内摄入的一个过程,一颗苹果外表再好看,如果里面是烂的,那也不能称为一颗好苹果。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追求量,比如读书只追求读多少本(量),而读过之后里面是什么内容并记不得,那么这个学习过程其实是在浪费时间。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用功上,还不如把这个时间拿去玩乐,至少能换来身心上的愉悦。
著名书评人樊登老师说过,我们读一本书,哪怕读完之后里面有一句话能够给我们带来帮助、带来改变,那这本书你就没有白读。
学习和读书很相似,如果我们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向内吸收,转化为我们的认知、行为、能力等,可以称为白学。因此正确的学习观念是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学什么、学了对自身是否有帮助、能否用到现实生活中。
当自身能够避开学习的障碍,同时也懂得学习的本质,那么拥有一个好的学习技巧将促使我们学习变得高效起来。“听说读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作用——
一、听的能力
在能量或知识通过语言、音频的传递过程中,听是我们吸收能量或知识的一种能力。分散注意力听与用心的听,两者产生的效果大大的不同。前者对吸收的内容不全面或不能很好的理解并内化;后者则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藏在言语之外的信息。因此“听”这一能力需要我们日常不断地去训练,才能做到无论与谁交流,都能用心的去听,除了知识的涉入之外,也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二、说的能力
表达的能力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正确的表达,能够把我们自身的知识、观念清晰地传递给别人,同样也能把接受到别人的信息正确的反馈给到对方。因此日常我们需要多练习表达的能力。
三、读的能力
读也是吸收能量或知识的一种能力,好的阅读能力能够提升信息提取能力,能够把别人通过文字方式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正确的吸收并摄内转化。而多读多看书,是提升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一次读不通读不透那就阅读第二次、第三次,当某一天无论什么内容,我们能过只读一次就把里面的内容吸收内化,那么我们“读”的能力也就上来了。
四、写的能力
上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无论记忆力多强,都不如把知识写一篇。写比说更考验一个人的能力,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可以借助土话或口水话来帮助别人理解我们的意思;而写需要更严谨、更准确、完整,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个字、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它将会有不同的意思,表达的效果将会不一样。所以日常练习写作也是提高我们学习效率的一件事。
作者简介:阿松
心理咨询师,资深电商运营管理
希望我的文字能让你有所收获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思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