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临近三坊七巷不足10分钟路程的地方,有条路一半是圆弧,一半是直角,一直通到乌石山下,弯得好像乌山的躺椅。
这条路有个很好听的名字:灵响。
△把地图旋转90°的视角人们听说「灵响」,多半因为「灵响市场」一度生龙活虎。
如果从灵响路的尽头倒着走回起点,自乌山行至通湖路,这条路仿佛道士下山,从僻静神秘的仙灵之山,走入油盐酱醋的市井人间,亦勾起诸多往事回忆。
山洞、老房、唱片行,灵响路的树枝低了,灵响路的树枝在长。
灵响路后半段是个棱角分明的直角,在树木茂密的乌山下,自乌山小学的侧门起始。
乌山附近的榕树多得像是城中心平地升起了一片森林。
△乌山小学前学校后方有个坡,坡上有道门,门里住着人,连门口的树都像是斜斜地从天上插下。△树是「灵响路」的形状
传达室的墙面上除了传达室阿姨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个IC电话。
△从墙上长出来的传达室
电话还有没有声响不知道,因为取下听筒的时候看到了一堆蜘蛛网。
△IC电话
「之前拆的时候忘了拆啊,就再也没人拆了。」传达室的阿姨心不在焉地说,「这里有个小学,这里是教职工宿舍。」
灵响路直角的顶端有条仅两车宽的小路向乌山延伸,路的尽头有洞穴。
防空洞不仅有铁门,还有门牌号。
△灵响路97号
站在漆黑的洞前,左手边是从石缝里长出来的植物。
右手边是块写着「游人止步」的泡沫板。
附近有人在练功。
△可能是「乌山派」
一根电线从外向内,一直延伸到洞穴深处看不见的地方,在防空洞的洞壁上挂着电线、开关和灯泡。
△电线
防空洞看起来深不见底,可以有香蕉、野人和毕赣,或者梅超风和黄渤也可以。
△也适合修仙
防空洞隔几步就能见到分岔,龙女有没有不知道,垃圾是不少。
△开关△灯泡
△活体乌龟
△成为垃圾的垃圾车
还有的岔道被改成了厕所。
虽说看起来像口横着放的枯井,没走多远忽然出现了家具。
△住在防空洞里的人只要开口讲话,整个洞里四面八方都能听见闷闷的回声
洞里的时间都像不存在,饮水机旁却有钟表。
不仅茶具、水杯等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还挂着一顶风扇,虽然看上去很久没有开过。
「这是放酒的仓库,」洞里生活的师傅正在吃饭:「恒温的,二十四度。」
师傅操着一口闽南口音,他说自己是泉州人,在福州二十多年了,自从到现在的单位,几乎每天都在洞里度过。
△师傅拿着手机到洞口打电话
离开山洞,四周再度豁然开朗。
直角线条的尽头是个漂亮小区,楼下开了家文具店叫「漂亮宝贝」。虽然看起来门牌很新,由上至下堆积的货品让它看上去也像个生长了很久的丛林。
△店里天花板上都挂满商品,店门口老板在喝茶
宽阔的道山路切断了灵响路,将灵响路的直角和半圆扯成两截。
就在交汇处,立着福州仅剩的几家唱片行之一:聆听唱片行。
唱片行旁边店铺依次是:卖房的、旅游的、卖肉的,唱片行像个被灵响路牵着的船。
△旁边的店
唱片行的玻璃墙面上可以看到店里唱片和墙面几乎融为一体,门上贴满了新唱片的海报。
△唱片行的玻璃门
△唱片墙
唱片行店面已不算小,但因为堆满了碟片,变得格外拥挤。
△碟片丛林中的一套茶具「乐队的夏天」里稍微有些名气的乐队,专辑已经全部占领了玄关要道。
△门口的专辑
几步之外的大箱子里塞满了黑胶唱片。
△黑胶
唱片按照歌手地区和姓名首字母排序,「港台男歌手」的牌子夹在一张专辑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歪了。
这里的唱片由新至旧,算不上「一应俱全」,但多少还是能淘到不错的碟片。
店员正一边听音乐一边玩游戏,见有人来,立刻关了。
店员说话特快——
「你要什么?」
「我就看看。」
「想找什么类型的?」
「比较喜欢窦唯。」
「那王菲的专辑要吗?」
聆听唱片行大概开了三四年。用店员的话说,他们开这家唱片店「还不是因为爱好」「想赚钱谁卖这个」。
言语之间,大概听出为了经营这家唱片行,他们还有别的营生方式。太忙的时候,唱片行不一定开门。
唱片行里一些老唱片原本是老板自己的收藏。而最主要客户是些「老头」,「每次都会买走一大堆。」
店里可以办会员卡,还有印着唱片行LOGO的特制塑料袋。
我买了张CD,结账吧台有卖胡桃木外壳材质的蓝牙音箱,便问店员「你们有没有卖CD机?」
「没有,你可以上X宝买。」
△小音响上印有「聆听唱片行」的字
路过唱片行继续往前,就走入灵响路圆弧形的一半。准确来讲,弧形才是「前半段」。
不同于乌山下的静谧,弧线灵响是围绕着灵响小区生长出的市民生活圈。
灵响小区的门牌号是「灵响路63」。
△灵响路63号
这里有人骑电动车,也有人骑老式自行车,看上去后座和挡泥板都锈了,骑车的人泰然自若,颇具仙风道骨。
作为重点小学的「学区房」,这里老人小孩最多。
灵响小区里还保留着许多「旧小区」限定景象,比如联排柴火间和楼道里的三角梅。
△联排柴火间
△一个正在消失的词
还有曾经风靡一时的「订牛奶」的奶箱。
小区的传达室改成了「小卖部」,支起几张桌子就是个牌局,有的人在打,有的人在看,能从早打到晚。
灵响小区旁还有个小区,没有名字,只有一块「灵响路47号」的门牌。
传达室也是间裁缝铺,裁缝乐呵呵地说:「啥小区?没名字小区。」
「灵响路47号」的楼房比灵响小区矮,还有一片更低矮的楼。楼上有人扫地,也有人晒衣晒被。
△「高空」作业
小区里的植物被精心照料着,连流浪猫也有得以栖身的小屋。
△灵响小区和不知名小区的交接处
傍晚时分,小区里一株盛开的七里香弥漫着浓郁的花香。
绕小区一圈用不了五分钟。
「这小区应该是八十年代建的吧。」传达室的裁缝阿姨说。
旁边正在等待修补的衣服主人搭话:「要拆迁了吗?」
「没听说啊,估计拆不了。」裁缝一声叹息,「上次那片拆了都还没建。」
在灵响小区外围的路上,沿街是一排都是店面,从理发店到裁缝铺。夹在距离三坊七巷和东街口步行十分钟的距离,大多连招牌都没有,吃的都是邻里饭。
最热闹的是棋牌室,旁边店铺挂了块「北岛」的牌子,乍一看还以为棋牌室旁有书店。
△棋牌室
向前再走一些就到了灵响路的起点,彩色牌楼外是车来人往的通湖路。
牌楼的旁边就是「灵响路1号」。
△灵响路1号而热闹的菜市,则在灵响路与道山路连接的「直三营巷」上,灵响小区的另一个出入口旁。
△直三营巷
直三营巷的市场最热闹的时分是早晨和傍晚,从水产到蔬菜,到野猪到奇果应有尽有。
市场上不仅能听见讨价还价,还能听见摊主和买菜的人交换烹饪秘方,或者见到奇珍异宝。
比如「专供英国皇室」的「竹林飞鸡」:
还有本地产的佛手:
「这是什么?」
「佛手。」
「哪里产的啊?」
「本地产的。」
看上去很漂亮的活禽:
听起来特别苦的果子:
以及卖「童装」和蔬菜粮油的「海峡都市报」:
△报纸、童装、蔬菜粮油「三位一体」
「灵响」得名于乌山北麓的「灵应庙」。
五代十国时期,有石氏姐妹不甘被倭寇俘虏而投河自尽,后来二人在乌山北麓显灵,因此建「灵应庙」。民国时为破除封建迷信,改「灵应」为「灵响」。
而「直三营巷」是清代驻军的营地,原有大营、二营、三营。民国时改建为民居。直三营巷就是原来的「大营」。
直三营巷对面本也是居民区,如今用绿布严密地包裹起来了,仅剩「短三营」露出名字。
△年以前的短三营(图源网络)
据说灵响路上有些古厝正在陆续拆除修缮,沿街一片绿布遮挡着大门紧闭的地方。
△废墟前的野猫
灵响正在往前走,走向一个更新更美的地方,但此时它的美好又来自于那影影绰绰的恬静旧时光。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哀歌之九》曾写:「为什么必有人的存在——既逃避命运,又渴望命运?」
就好像人们既渴望日新月异,又忍不住怀念从前。
注:篇名化用自顾城诗句「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近期回顾福州人吃得有多甜?不扯淡,扯个糖。达道路上贴秋膘,驱散秋寒几多料暴走福州寻找美食,顺便晃荡一整天。在福州,如何度过一个软软绵绵的秋?把秋天淡紫色的福州吃掉。-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