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多读闲书,好胡思乱想
活蹦乱跳,患多动症,常坐卧不安
大二初始,因脚伤休学
遂打工换宿,周游列国
秉着“怀疑一切”的无用精神
站在“最后的90后”角度
小生斗胆回述自己在间隔年
打工、游学世界的种种碰撞与思考
扯一扯自身“三观”变化的心路历程
闲下来就形而上学在以色列农场打工换宿,今天的主要工作是为大棚的桩刨坑,虽然很辛苦,但其实还是很爽的。拿着铲子铲土的时候,几乎每一下,我都能联想到一些影视作品铲土的情节,果然是电影看多了。▲围着棚架刨坑,准备搭棚
中午的时候有两个Yael的朋友过来了,一个以色列人,应该是英语不太好,几乎没怎么说英语;另一个德国人——又是德国人,感觉全世界都是德国人。不仅我这么想,志愿者True也是这么认为的。而这个德国小姐姐自己也承认,德国人比较喜欢往外跑。她还挺有意思的,自己是德国人,谈了一个以色列男朋友,然后跟着男朋友就来以色列。她现在没什么事情做,有一些兼职,但是因为还没有确定是否真的要定居在这里,所以暂时也没有找正式工作的打算。总之,我感觉她的生活方式非常的豁达洒脱。说走就走了,现在德国那边的公寓还空着,德国的工作好像也辞去了。可能也是因为还年轻,没有太多的牵挂吧。当然我也没资格说别人,毕竟自己更年轻,而且说出来就出来走一遭了。▲我也是:)最近真的还是挺闲的,每天只是上午下午各工作3个小时左右,剩下时间就闲着了。
当然,信用卡的事情还是比较烦心,所以之前都很难享受闲暇。
今天终于,起码是大体上解决了,所有目前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也就只有等待了。所以,试着静下心来享受闲散吧。
但就像德国哲学家哈曼所言:
“工作有什么难的?难的是鼓起勇气,坚韧不拔地做到真的闲散。”
习惯了面向未来综合症的我,似乎真的很难停下。特别是在养伤之前,更是非常急功近利。
我觉得这也没有错,因为这就是社会培育的方式,毕竟社会需要能够创造实际价值的人,特别是现在资本横行的时代。
曾经看过一句话:“哲学家很有耐心,工程师的耐心要少得多,投资者则是最没有耐心的。”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强迫着人们加快创造价值的过程,整个社会的人也在不断的适应这种节奏。一切不适应的产业和个人都将被淘汰——
所以,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从一定程度上,被淘汰了。
因为很多人都会受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形而上学哲学的观点的影响,所以这里先要明确一下这里及后文中我所提及的“形而上学”的定义——
所谓“形而上学”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
所谓“超验的”即超出经验之外的,也就是不可能有人能够客观地物质地经历感受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就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可证明的。
像是世界本质、灵魂、存在等等空洞的命题都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
▲随拍地中海沿岸一无名海滩
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分支,就像自然科学也是原始哲学的分支一样。
最早使用“形而上学”这个名字的文献是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后卷,是他的弟子把一些无法归类的概念性的文章归结起来形成的理论。
所以形而上学的英文名称其实就是“metaphysics”,“meta”意思是后,“physics”表示物理。直面的翻译其实就是物理学之后的内容。
至于汉译,则是取自《易经》中的“形而下为器,形而上为道”。有趣的是,如果去某百科查,会发现形而上学还有一个同义词,“玄学”。
中国近代诸如严复等学者也是主张采取玄学这个方式来翻译“Metaphysics”,不过最终没有被社会广泛接纳罢了。
而为什么说形而上学正在被时代淘汰——
因为它并没有太多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而在短期内不能产生价值的东西都无法在现在这个社会得到发展。
其实,社会向来都没有太多对形而上学的专业需求。而那些著名的形而上学者大多也不指望依靠哲学谋生,甚至大部分的古代哲学家并不工作。
而现代人人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人民和体制都不允许有贵族。
没有了闲暇,人们也就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