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做食品雕刻首先要爱好,还要有一定的天赋,勤学苦练加坚持。很多人坚持不下来,我们不过是坚持下来了。我们不打牌,就爱好一件事情——雕萝卜南瓜。”
郝秉钊大师完成的寿带鸟作品
采访
蒋晖
摄影
齐云峰
部分图片提供/张桂生
年8月,由上海《食品与生活》杂志社、扬州市职工技协烹饪专业委员会等8家单位共同举办了首届琼花杯全国食品雕刻大赛,来自全国26个省市共名选手参赛,用张桂生的话来说,比赛汇集了全国食品雕刻的高手。当时在上海樱花度假村任厨师的张桂生于这次比赛中一战成名,很多人在这次比赛中看到了上海的食品雕刻技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上海餐饮业复兴,市场需求让食品雕刻再次兴起;与此同时,上海的一些工艺美术厂经济效益差,靠此为生的手艺人转行进入热门的餐饮业,工艺雕刻师带来更高级、更专业的手法。专业雕刻技法的加入,厘清了以往传统雕刻刀法混乱的历史,上海的食品雕刻因此脱离了原生态的稚气和粗糙。
餐饮行业内的大厨则把工艺美术雕刻技法与食材的质地、特点结合起来,成为食品雕刻领域的佼佼者。工艺美术雕刻的对象常常是石头、木头、玉石等,食品雕刻用的果蔬含有纤维,纤维遇水涨开,卷曲,形成自然的翻卷,像黄芽菜,雕刻好以后,放进水里就会卷起来,非常漂亮自然,这在石头、木头、牙雕上都不能呈现,是果蔬雕非常独到的地方。大师们将木雕技法用于制作西瓜灯,比传统西瓜灯更精致,刀法更细腻。
郝秉钊
高级技师,中国烹饪大师。曾在上海锦江集团上海宾馆任职,现已退休。曾获上海食品节、上海美食节优胜奖,在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上获得二金一银,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世界烹饪大赛上获特别金奖。多次赴香港地区以及海外进行烹饪交流,参加APEC会议服务获荣誉证书。出版《果蔬雕刻集》、《烹调技巧》、《食品雕刻技法》等书籍。
张桂生
高级职业经理人,中国注册资深烹饪大师,国家中式烹饪高级技师,国家中式烹饪裁判员,上海国家职业技术鉴定中心高级考评员,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荣获多项荣誉,曾在第八届(98’卢森堡)世界杯烹饪大赛任技术总监并参赛,荣获团体铜牌,获得第十届台北中华美食展国际职业团体赛团体金牌、第一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银奖等。
侯根宝
高级技师,国家中式烹调技能鉴定考评员。长期在上海衡山宾馆从事烹饪工作,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从事国宴烹饪工作多年,获第三届全国烹饪大赛金牌两枚,参加在法国巴黎、马赛举办的中法烹饪大赛交流会。出版图书《菜肴围边》、《海派食雕》,创意和策划《上海国宾菜》。
张桂生、侯根宝和郝秉钊是当年上海食品雕刻领域最知名的三位高手。上海西藏南路、延安东路路口的大世界有个吉尼斯记录擂台赛,侯根宝大师在这里有一个记录至今无人打破:2.5分钟内雕出一只鸟。
学技术
食品雕刻是一个复合技能,除了掌握技法、刀法熟练,还要会造型、懂文化,了解生物学、建筑学、民俗学。
在国外交流时,有人把南瓜雕刻作品误以为是黄杨木作品;白萝卜雕出来像汉白玉,外国厨师说,“我们做的是食品雕刻,你们做的是艺术品”;日本食客用餐完毕,请求高价买一个食品雕刻作品带回日本,“因为是艺术品”。
但是在大师们看来,艺术品都是勤学苦练来的。
郝秉钊大师正在演示雕刻寿带鸟,雕刻寿带鸟是食品雕刻的入门练习,它包含了鸟的典型特征
郝秉钊大师说:
“雕刻是一件枯燥的事情,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做食品雕刻首先要爱好,还要有一定的天赋,勤学苦练加坚持。很多人坚持不下来,我们不过是坚持下来了。我们不打牌,就爱好一件事情——雕萝卜南瓜。”
练食品雕刻,人人都有一段难忘的历史。
张桂生练雕刻差点残疾。他每天下班之后练刀法,一练就是几小时,萝卜、土豆、南瓜都会分泌黏液,捧着3小时不放手,双手被黏液腐蚀,脱皮非常严重;雕萝卜,白色的萝卜距离眼睛不超过20厘米,时间长了,眼睛发花,他的眼睛甚至还出现过短暂失明。
食品雕刻常用工具有三把刀:主刻刀,圆槽刀,三角槽刀。
圆槽刀有三种弧度,各自不能替代;三角槽刀的角度一样,可以通用
练习刀法不是最难,因为熟能生巧,最难的是造型。画虎画皮难画骨,雕刻亭台楼阁,要懂建筑学,知道房子结构,梁柱、飞檐、门窗的结构;刻一只鸟要刻出它的身体结构、动态情貌和性情。宴席雕刻,要懂客人心理,给小宝宝做生日,雕刻主题应合祖辈心情,十几岁的少年生日宴以主题卡通为主。要懂民俗,婚礼雕刻上,龙凤呈祥、比翼齐飞、百鸟朝凤、燕子归来等才能烘托气氛。除了客人喜好,更要知道各地风俗,这样才能做得更准确。
为了读书,张桂生还当过三个月的书店钉子户,钉在书店看书抄书,家里的藏书有几千本。除了读书,他还注意观察,雕建筑楼阁要到实地观察,用相机拍下来,回来揣摩。动物园是雕刻大师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可以看飞禽走兽;家里养鱼、养动物,这些都是最真实的生物课。
花鸟鱼虫要刻好不容易,但最难的是刻人,笔法稍微不到,人物就样貌不正、神情不对。传统方法刻寿星,眼睛里要挖出眼珠,但是这样看起来有点凶,张桂生刻寿星不刻眼珠,老寿星的双眼呈现出笑眯眯的神态。所以学雕刻还要会动脑筋,不是简单模仿、重复劳动。
侯根宝大师演示雕刻萝卜花,将刻好的萝卜花放在清水中略漂,吸收水分后的花瓣饱满舒展
食品雕刻虽然不简单,但在当年是一门很实用的手艺,学会了立刻就能谋生独立,一晚上雕完几十只南瓜,最好的可以收益元。厨师办理出国手续,会食品雕刻是引人注目的亮点;雕花、雕鸟,都能吸引电视台、报纸来报道。食品雕刻手艺曾经非常受追捧。
侯根宝大师完成的萝卜花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劳动局开设培训班,三位大师开课教学,每节课来听课的有六十多人,但教室只能容纳三、四十人,进不来的就在门口、走廊上旁听。大师讲课不仅讲刀法,还讲文化,鸟的身体结构、花的文化寓意、民间习俗等都要教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活学活用。
南北流派
雕刻也分南方北方。南方雕刻技法完全不同于北方,连握刀方式也完全不同,北方用平握法,南方用执笔法。北方雕刻大师齐欣实力很强,为了学习雕刻还专门到沈阳雕塑学院进修了一年。年8月第一届琼花杯雕刻大赛上,南方和北方相遇,来了一场PK大赛。
在年8月第一届琼花杯雕刻大赛上,张桂生大师的作品“荷塘即景”一炮而红
北方以齐欣为代表,南方以张桂生为代表。张桂生有三道参赛作品:第一道是西瓜盅,盅身刻鸳鸯、白鹭、翠鸟,底座刻四个字:荷塘小趣,最特别的是西瓜盅的荷叶盖,一般参赛作品的西瓜盅盖或圆或方,但是张桂生利用西瓜天然的柄做了一个荷叶盖,非常特别,一鸣惊人;第二道作品是狮子滚绣球,中间刻一个镂空的大绣球,四周围绕着四个狮子,球顶上还站了一个狮子,五个狮子神态各异,张桂生半小时完成一只狮子。他在场子里做,齐欣就在旁边围观。
侯根宝大师完成的仙鹤作品
当天晚上,张桂生前去拜访齐欣,徒弟们起哄,请二位大师现场PK一下。第一轮雕花,一般人完成一朵花要5分钟,普通学生要花10分钟,齐欣和张桂生均只用了1分钟;第二轮刻鸟,齐欣用北方手法刻,张桂生用南方工艺技法刻了一只寿带鸟;第三轮刻人物,这个最难,齐欣可以18刀刻一个侍女头像,他用圆槽刀起刀,一刀铲过两边脸颊,额头来一刀,用山角槽刀让主线跳出来,再修一下……数下来,真的是18刀,张桂生的作品则是寿星。
三位大师和徒弟合影,左起依次为胡翔、侯根宝、张桂生、郝秉钊、李晓君
两大高手各有特色,不分胜负。张桂生和上海独特的食品雕刻技法由此出名,后来全国各地都有不少人专程到上海学习食品雕刻。不过,张桂生大师说他还是很佩服齐欣的。
在上海中部偏西的地方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岗身地带,那是远古时期的海岸遗迹,它意味着上海从古老的陆地演化成今天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曾经历的风雨和变迁。一个行业的演化也饱含了一代代人的努力,张桂生、侯根宝和郝秉钊是那个时代脚踏实地的工匠,他们努力探索,让上海的现代食品雕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他们的辛勤传播让更多人把这项独特的技艺发展流传下去。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烹饪》年4月刊,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本沈阳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云南专业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