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食材推广、名厨推介,餐饮传媒新平台,中国厨艺国际联盟,点击图文左下角(阅读原文)!中国厨艺国际联盟、优酷网联合出品(味觉江湖)美食栏目!优酷网搜索(味觉江湖)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伴随着由意大利起源的欧洲文艺复兴,法国餐饮也跟着开始繁荣起来,摆脱了中世纪的黑暗与落后,不过离真正的法国美食还是有一段差距。法国的饮食起源,要追溯到十六世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大帝在位期间。在他在位之前,法国还是处于用手抓饭、火熏肉的“蛮荒”状态,所谓的美食更是无从谈起。这一切直到亨利四世迎娶了一位意大利的公主为妻,随着公主嫁到了法国,一大批意大利的厨师也陪嫁到了巴黎,而公主自己也是一个厨房能手。自此亨利四世的宫廷里食物的状况焕然一新,许多意大利的美食开始在宫廷里受到欢迎。而刀叉也开始流行开来,法国人在亨利四世带领下也开始优雅地学着舞刀弄叉起来。到了亨利四世后期,宫廷乃至各地领主们都纷纷从意大利重金聘请厨师操办宴会。当然所谓的这种贵族宴会,常常是吃喝和玩乐同时进行,美食和演出都鱼与熊掌兼得。云游诗人和杂耍艺人必不可少地在席间表演,而菜肴由仆人们依次端上来共主客们品尝,直到宴会结束,上菜本身也就成了演出的一部分。
到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菜又获得了一次飞跃发展的机缘,并且奠定了今天在西餐中首屈一指的霸业。随着法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也因为路易十四自己也十分爱好奢华,法国宫廷餐宴的豪华已经成为了欧洲各国之冠。当年由于“光荣的革命”而被赶下台的詹姆士二世,做客凡尔赛宫。路易十四为了欢迎他大摆宴席,豪华的餐宴连续三天三夜,到了晚上也是挑灯夜食。事后,詹姆士二世为此大感诧异,回想自己过去的“苦日子”,连连感叹之前的菜肴是白吃了。同时,路易十四还开始努力培养法国自己的本土厨师以摆脱对于意大利烹饪技术的依赖。他的做法就是举办全国性的厨艺大赛,获胜者会被招入凡尔赛宫授予“全法国最好的工艺者(MOF CUISINER)”的功勋奖也就是所谓的“蓝带奖”,蓝带同时也是法国最重要奖章之一。这成为了全法国厨师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而这一大奖更是保留至今。
之后的路易十五更是在此之上将法国菜进一步发扬光大。厨师们的社会地位也随之大为提高,使其成为了一项既高尚又富于艺术性的职业。一时间法国食坛百家争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宗教界,天主教主张使用食糖,新教提倡使用黄油,而在思想界伏尔泰率先提出在火鸡中放入菇类可以增加鲜味,卢梭也成为了西方最早的素食主义者反对吃肉,狄德罗则更是说了如下妙语“没有诗歌,没有音乐,没有艺术,没有良心,没有感情,没有朋友,没有书籍,我都可以活下去,但是作为文明人的我离不开美食。”期间法国名厨拉瓦莱特首先出版了法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美食著作《法国厨师》。
随着饮食方面的礼仪习俗逐渐的形成。在过去,欧洲的宴会上,每一道菜都是一个秘密,要像表演的节目一样给宾客以惊喜,所以也根本没有所谓的菜单。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尔姆召开帝国会议讨论关于马丁.路德的问题,期间来自萨尔斯堡的布伦瑞克公爵曾经让人把菜的名字写在一张羊皮纸上。到了路易十五的时代,这在法国宫廷又得到了效仿,当时在菜单的文字描述上大下功夫,使之成为餐宴有机的一部分,让来宾在点菜的时候就胃口大开,垂涎三尺。法国菜通过了以上种种,逐渐在制作、分类、上菜方式和就餐礼仪方面自成体系,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真正让法国美食享誉世界,并为各国各阶层所熟知和公认,还是要归功于法国大革命。
伴随着巴士底狱的炮声,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和宫廷的美食作了无奈的永别。而法国美食却没有因此而受到消极影响。大量宫廷厨师随着革命流落了民间,他们开始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开设餐馆以求维生。所以,大量宫廷膳食随着这些“御膳房”的出现,成为了大多数法国阶层都能有机会享受的佳肴。而中产阶级在享受它们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过去贵族的用餐方式和礼仪,并加上特有的“小资情调”加上些许独有的艺术韵味。之后,法国出了一个拿破仑,由于他的南征北战使三色旗在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飘扬,而就如同“自由,平等,博爱”这一口号广受各国人民群众欢迎一样,法国美食也是随着拿破仑的大军传至各国。以至当于时的德国大作家歌德如此评价:“拿破仑的铁蹄征服了欧洲的君主,而法国厨子的美食征服了所有人的肠胃。”大国往往会在实行军事强权的同时,也会推行“饮食新主张”于各国,这如同今日,美国大兵足迹踏遍世界,麦当劳的连锁店也就随之遍及全球一样,此乃同理。法国大革命导致的饮食变革,就如同一个强力助推器把法国人的饮食文化真正推上了世界美食的宝座。
在拿破仑之后,法国的美食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但所幸由于一位文豪的复兴运动而得以再接再励下去。此人正是写下了《三剑客》和《基督山伯爵》的大仲马,其一生中最后的遗作并不是什么小说或是什么剧本,却是一本厚厚的《美食大辞典》。在他的晚年,他几乎吃遍了巴黎所有的大小餐馆,成为了法国最早开始写食评的人,每到一处便边吃边写笔记心得,各大食铺的大厨几乎都成为了他的好友。当时,法国的各大名厨无一不歌颂大仲马为“知音”。这部《美食大辞典》被普遍评价为“能看,可读,好用”,成为19世纪饮食界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法国美食得以为继的强心剂。到了普法战争期间,虽然战场上法军连连失利,而对法国人来说则是“国家不幸食家幸”。在普鲁士军围攻巴黎期间,由于军队包围封锁,使各大餐馆的原材料来源短缺,又是他们纷纷向巴黎动物园开了刀。烤骆驼、陷塞驴头、猫鼠拼盘,乃至今日享誉世界的蜗牛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涌现在了巴黎食客的餐单上。仗是打败了,但是法国美食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大丰富,得以进一步冲上了世界美食巅峰。想来这也就是“辩证法”的所谓“两面性”吧。
时至今日,工业化的速食文化并没能打垮传统的法国美食,常常能听到某某国传来农民砸麦当劳快餐店的新闻,而饮食的传统更是牢固。例如法国人基本上只在五、六、七月才吃蛤蜊,因为过去只有五、六、七这三个月,也就夏天的时候难以保存这种食物。虽然今天已经有了冰箱,但是法国人还是固执地坚持这个习惯。又如密特朗总统在巴黎召开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时候,就按照拿破仑帝国时国务大臣让-雅克-德-冈巴塞莱所留下的传统,举行豪华晚宴,并将菜单通知报社刊登,让国人过一把眼瘾而与民同乐。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在法国经营法餐的老板纷纷在中国地区投资建立法式饭店,相应而来的是人员本土化的问题,因此现在中国法餐厨师职位缺口很大。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人纷纷开始认识、了解、品尝法餐这饱含西方文化特色的餐饮,而且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钟爱法餐那幽雅的环境、浪漫的情调和高尚而严谨的服务礼仪。
蓝带历史:
1578年――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创立的“圣灵骑士团”,这些由国王亲自任命的皇家骑士身上都佩有一枚系着蓝带的十字勋章,而他们则是专门为宫廷庆典准备美味佳肴的。“蓝带”由此成为卓越厨艺的象征。
1895年――世界上第一所厨师学校――法国蓝带学校在巴黎成立。一百年后法国蓝带分校遍布全球15个国家共28所学校。每年来自70多个不同国家的20000多名学生。法国蓝带提供的餐饮管理和酒店管理学士、MBA和美食学硕士学位。
19世纪末――《法国蓝带》烹饪周刊创刊,并在以后的70年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谱集锦。
1927年――伦敦《每日邮报》提及法式蓝带时,称之为不同民族的通天塔。
1933年――法国蓝带烹饪艺术学院在英国创立。
1940年――美国政府推出特别政策,向美国的法国蓝带分校学生提供奖学金。法国蓝带烹饪艺术学院毕业生朱丽叶.柴尔德成为第一位在电视台教授烹饪的高级厨师。
1953年――法国蓝带烹饪艺术学院毕业生受特邀,为英国女王伊莉萨白二世筹办加冕仪式宴席,并由此创立了法国蓝带加冕鸡食谱(CordonBleuChicken),流行至今。
1988年――法国蓝带烹饪艺术学院北美地区第一所学校在加拿大渥太华成立。
1990年――法国蓝带烹饪艺术学院进入亚洲,并在新加坡和日本设立茶餐厅和咖啡厅。
1995年――第一批来自上海的学生由中国政府资助进入法国蓝带烹饪艺术学院课堂。
2007年――法国蓝带授权法国留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