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三张美食名片:
一曰小面,
二曰火锅,
三曰江湖菜。
在山城重庆,小面、火锅与江湖菜馆遍地都是,依傍重庆城而走,不出米就能遇上一家。
小面和火锅是在全国都享有知名度的美食,相较之下,江湖菜可算是默默无闻。有一次在商场里吃饭,刚好听到邻座在谈论晚餐去哪儿吃:
“你想吃重庆的江湖菜吗?”说这话的应该是重庆的本地人。
“什么是江湖菜?”他那位拖着轮箱,操着外地口音的朋友问。
“江湖菜就是……”我听见那位有意办招待的本地人支吾了,“江湖菜啊……江湖菜就是炒菜吧。”他半信半疑地给出答案。
“那江湖菜和炒菜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朋友喜欢追根究底。
“我不知道,更好吃吧?”
江湖菜就是比普通炒菜更好吃的菜?
当然不是!
许多人应该有所察觉,这个江湖菜多半与范仲淹所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中的市野江湖有所关联,不过这江湖菜,到底是什么?
江湖菜的历史其实并不长,研究者石自彬指出,20世纪70至80年代,江湖菜这一称呼才开始出现在重庆民间。
江湖菜被认为是由高速公路司机们所吃出来的菜——只因在最初的阶段,江湖菜馆多见于高速公路的两旁,服务对象是兜里有几个钱的长途货运司机。
因为他们有经济能力,所以能在餐馆里点诸如鸡、鱼等等的“硬菜";又因为他们的工作消耗极大,所以他们对菜品要求分量、而不对口味作细致的要求。
在这一消费主张的推动下,江湖菜逐渐发展出了量多实在、油多味大的特点。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给出了理解江湖菜的新脉络:要理解江湖菜,就要从“公馆菜”与“庶民菜”说起,江湖菜是处于这两种概念之间的一种美食。
公馆菜又叫官府菜,顾名思义,是为寓居于公馆官府里的官员与贵族所享用的菜色。
公馆菜是私家菜,这也就是说,它远离市场买卖,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厨师做菜,是专为官员富人提供享受。
官府菜重视就餐的规制,要“耳餐目食”,要中正平和;口味比较温和,没有太明显的地域特色。
庶民菜就更好理解了,庶民菜即庶民饱腹所食,在中国进入现代化阶段之前,庶民所食俭省,也就是稀粥配咸菜、大葱配馒头。
江湖菜在“公馆菜”与“庶民菜”之间,它的崛起与工商业城市的崛起是息息相关的,“江湖菜”的出现,是对城市新的消费需求所做出的一种回应。
江湖菜的消费者一是商人阶层,二是庶民阶层(即非农业的人口,现代城市居民),商人不像士绅,对饮食不作“规制”上的要求,他们需要饭食有一种浓郁的口味、一种菜式上丰富的变化。
而庶民阶层(在重庆,大多是在水码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纤夫)则需要在餐饭中补充蛋白质,他们需要摄取富含蛋白质的食材,又要那食材廉价易得、自己能消费得起。
这一说法有所争议,因为它直接将江湖菜的起源拉到了20世纪初,中国出现现代化工商业城市的时代。
许多人认为没有必要将80年代之前的创制归到“江湖菜”的名下,应将其称之为“下河帮菜”。
但值得注意的是,江湖菜的“江湖”二字,本来就是指漕运,将江湖菜的源流系于码头商帮的年代,也有其道理。
很多人以为“江湖菜”是指川菜,其实不然。
作为八大菜系之中的一系,川菜更为雅致讲究,也有更深的传统。相较之下,江湖菜带有更多强烈的重庆地方特色,是以味大、油多,重麻重辣为特点的本土原创菜。
在江湖菜这一名词出现的时代(上个世纪80,90年代),口味各异的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迁徙,全国各地的菜系格局被打破。
江湖菜是在烹饪文化的碰撞中出现的名词,它不强调继承,它诞生在具体的需求当中,有一种“不管黑猫白猫,拿住耗子就是好猫”的气质——说是粗犷马虎也可以,说是不拘小节也可以。
但辣味的确是江湖菜的一个特点。
重庆江湖菜爱用的调味品有如下:江津花椒、朝天椒、薄荷叶、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在它们的帮助下,麻辣、酸辣的味型都成了重庆江湖菜的拿手好戏。
“辣味”是重庆江湖菜的特点,但它也因此受到诟病——味太重,味式太单一。
重庆的江湖菜曾被调侃为“油大火大海椒多,鸡精味精起砣砣”。
重庆的厨子用起老油、旺火、辣椒、鸡精与味精这五样烹饪“法宝”时,可是毫不留情,所以重庆的江湖菜又被叫做:“五狠菜”(也有叫“五黑菜”的)。
年,《中国烹饪》杂志选出12道江湖菜作为重庆地区的美食代表:
璧山来凤鱼
歌乐山辣子鸡
江津酸菜鱼
含谷芋儿鸡
翠云水煮鱼
烧鸡公
太安鱼
南山泉水鸡
邮亭鲫鱼
綦江北渡鱼
黔江鸡杂
磁器口毛血旺
12道菜,没有一道不是带着鲜明夸张的辣味。
除了口味上的特点,江湖菜在就餐的环境、用餐的习俗、盛装的餐具上也有自己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不拘一格、豪放粗犷,就餐环境必须得简陋,最好不做任何装饰。
餐盘必须得大,又大又平,形似脸盆者为最佳。
菜量也得大,留白是不存在的,要追求那种垒尖尖摇摇欲坠,装盘子就溢出边沿的扎实感。
不讲究上座下座,餐桌礼仪,食客们围坐一桌,随意自由地享受美食,有人划拳劝酒,有人朗声谈笑,有人以筷子在菜碗里翻来翻去,但大伙都浑不在意——因为只要各人满足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在其他地方,市民都以附和阳春白雪为荣;唯有在重庆,市民以能融入下里巴人为傲。对于山城市民来说,无论身份高低,都必须要能融得进本地这活色生香、泥沙俱下的餐饮文化。
因为那吵扰与粗放正是生命力的体现,在不顾体面的大快朵颐当中才体会相忘与江湖的快意。
当然,有“偏袒”江湖菜的人,也有不少曾痛心疾首地批评江湖菜的人。他们认为江湖菜培养了重庆人以“大老粗”的气质为荣的个性。
它既然以粗放的料理方式、无限突破底线的调味法占领了市场,也就必须为真正有内涵的渝菜的没落负起责任。
但市民总是以脚投票。重庆市民对“味美”的究极追求使得他们对江湖菜、老油火锅等美食有一种特殊的挚爱——只要便宜、量大、味道浓郁,就算是损害健康也在所不惜。
也许就是在这种宽容中,江湖菜才放弃了对全新道路的寻找:难道真的不存在一条协调了“美味”与“健康”两大要素的道路吗?
已有年轻的食客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江湖菜“五狠”的料理法,虽然存在即合理,但任何菜品都必须在发展中去粗存精,假如江湖菜因为懒于创新而固守原味,那迟早是会消失的。
也有朋友无奈地说:“江湖菜的特点就是极端化操作,不极端就没有江湖菜了。”
这些食客虽然也同意“五狠”的粗放料理法是江湖菜的“病”,但又认为江湖菜的特点就是建立在这“病根”之上,要求对江湖菜进行治疗,就是要其灭亡。
但在重庆游品看来,这样的观点实在是太过悲观了,改进的确很不容易,但绝非是一条死路,就算不能根治江湖菜的重口味的毛病,也能将日前在江湖菜料理领域猖獗肆虐的“病毒”的力量略略减弱。
假如重庆人真爱江湖菜,就要习惯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江湖菜的可能性,其实还有很多。
游遍重庆李子坝
洪崖洞
磁器口
山城步道
湖广会馆
鹅岭公园
人民大礼堂
解放碑
观音桥
龙门浩
菜园坝
长江索道
朝天门
南山一棵树
黄葛古道
罗汉寺
老君洞
鹅岭二厂
重庆游乐园
牛角沱滨水公园
董家溪二手市场
吃遍山城酸辣粉
小面
火锅
海底捞
油茶
糯米团
鸡汤
烧烤
麻辣烫
蹄花汤
烤肉
沾水米线
羊肉米粉
烧白
汉堡
箜饭
酥肉
串串
肥肠鸡
乡村基
精选细读黄桷坪长江大桥
重庆火锅与海底捞
巾帼英雄秦良玉
最爱螺蛳粉
我要打十个
上帝折鞭钓鱼城
你不知道的牌坊
川菜里的二手货
江津米花糖
重庆火锅老油
来福士
人民公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