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技巧
烹饪技巧

您现在的位置: 烹饪技巧刀工_烹饪技巧注意 > 烹饪技巧介绍 > 人物我的川菜生涯一

人物我的川菜生涯一

发布时间:2020-11-7 18:05:51   点击数:

最后几天,报名即将截止!

:川菜大厨现场传授爆品烤鱼秘密+总厨菜单设计技巧培训+成都-重庆两地余道旺销菜品考察...

本期人物介绍

中国烹饪大师—张中尤

△图源:网络

中国烹饪大师张中尤,从厨逾50年(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成都炳新园、努力餐等知名餐馆工作过。

年至年,他被选派到中国驻联合国总部代表团的餐厅担任厨师长,回国后,又先后在成都皇冠假日酒店、天府喜来登大酒店、军区的望江宾馆等五星级酒店或任中餐总厨,或任高级顾问。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到访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与厨师们合影留念,第二排左4为张中尤

在多年的事厨生涯中,曾经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料理过膳食,还为柬埔寨原国王西哈努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统等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表演过川菜技艺,并且每一次都获得了成功。

—张中尤/文赵炎/整理

01

半工半读初入餐饮行业

△张中尤大师

年,我小学毕业后,被直接分配到成都市西城区商业中学。这是一家“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职业中学,半工半读性质的职业中学。

学校设有很多班,学修收音机的,学卖百货的,学卖糖果的...而我和其他30个同学被分到了膳食班,这相当于现在的烹饪班。

学校主要教文化课,初中的课本,语文、数学、物理...学了一段时间后,老师看我们不是很专心,加上粮食又紧张,学膳食总得与专业结合,干脆就把我们分到各个门店去。

一年后,我和班里的六七个同学被分到青羊宫南大门那边一个叫“炳新园”的中餐馆。

02

13岁半拿到人生中第一笔工资

读一天书,上一天班,半工半读。

那时候成立有中心店——就是针对数家店的一个管理机构,老师轮流到每个中心店去教课,我们就把书带到中心店去学。

我去的中心店叫少城中心店,就在现西御街靠近人民公园的口子上,离工作的地方炳新园也不远,就更方便了。

到炳新园算正式上班了,我既兴奋又好奇。

每个月领15元的工资,吃饭免费,虽然当时还不完全是对烹饪有好感,但觉得既有收入,又吃得饱饭,非常满足。

03

“炳新园”—新手入门记

炳新园的厨房很大,有20多名厨师,前厅能容纳多名顾客用餐。当时成都的餐馆不多,炳新园算是比较大的一家。

上班的日子,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打扫卫生、择菜、洗碗、帮师傅烧炉子,或者是跑腿儿。

那个年代观念不一样,你请教师傅,他可能并不怎么讲东西。通过打杂跑腿儿这种小事,师傅会观察你勤不勤快,做事情认不认真,然后他才愿意教你。

当然那个时候没有正式拜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快,才能多得到一点师傅的指点。

04

半工半读打下牢固基本功

△年四川成都南郊公园

张中尤(后排左1)

师傅李德明(前排左2)

半工半读的三年,给我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

厨房打杂,啥都要做,洗碗、筛炭、理小菜...师傅有空的时候会让你到墩子上切菜,那个时候只能说刚刚入门,纯属在里面找感觉。

比如,烧炭,掌握用火;切菜,当时也就一般的原料,掌握如何用刀,刀要逮稳。师傅说:“刀都逮不稳,切啥子菜嘛。”

那时我人小,刀拿在手上使不上劲,最开始握刀,还不晓得怎样用力,师傅说:“用刀,不要整个膀子都在扭,那么大的劲,用不着。”

除了斩东西,比如斩鸡斩排骨,这些肯定膀子要挥动,光靠腕力不够;切东西,腕力就够了。比如,切肚头切腰块,刀工要求就很高,原料深度要2/3那么深,有时候要切到3/4深,花才翻得开,这个不是拿尺子比到切,完全是手上的功夫。

刀快,快到啥子程度?手用的力,力道到啥子程度?原料的质地不一样,对用刀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切腰子,有些腰子硬一些,有些腰子软一点,使用的力道就完全不一样,除了长期的练习,熟能生巧,还有就是自己要善于去思考。

05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己要去领悟其中的奥妙。

比如,这个力道,师傅说轻点,轻到啥子程度?

只有自己去试,而每个人用的力道也不一样。像我们切菜,是靠手腕的力量,一刀一刀地切。这些基本功是靠慢慢积累起来的,后来切的原料也多了,真的是工多艺熟。

随着技艺的深入,我对烹饪的兴趣开始越来越浓厚。

06

既然干这行,就一定要干好

△张中尤大师,与厨师们分享经验

我从小就有个认知,做什么事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学厨的时候,累肯定累,但没有太多去想是不是要终身从事这个行业,能吃饱饭,挣得到钱,师兄弟在一起自由愉快就行,有时候不回家,晚上就在店里把几根方板凳拼拢,上面铺床垫子就睡觉。

从炳新园开始,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餐饮行业了。

大概到十四五岁时,开始对餐饮产生兴趣了,自己也真正开始把烹饪当成一个能学得进去和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我从事烹饪这个行业,算是偶然,也是必然。从家庭来看,不可能搞这个行业,因为那时选择还是很多。

一个偶然的机会进了这个行业,最后成了自己的必然。

从不太了解,到逐渐进入,我觉得这个行业很有学头,然后开始喜欢,最后爱上,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07

“多宝道人”—张淮俊老师

年,16岁的我从商业中学毕业,到“少城小餐”,跟着张淮俊老师学红案。张老师是位很不错的师傅,行业中称他“多宝道人”,意思是很有本事的人,啥子都能干。那时在少城小餐的时间短,学了一些红案的基础。红案技术,主要是刀工、掌握菜品的火候、调味等。

几十年走过来,好多东西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我们这个行业一说到“多宝道人”,都晓得是张淮俊老师,他做菜变化无穷,“多宝道人”对他是一种美誉。张老师在少城小餐主厨,他的很多菜都是店里的主打菜,像芙蓉鸡片、清汤白酥鸡、苡仁蒸鸭方、葱末猪肝、什锦罗汉菜、金线葫芦鸭、姑苏鱼等。他的很多菜我都学了,到现在还记在心头的。

张老师红白两案都懂,他在金丝面基础上又创新了一个菜,就是金线葫芦鸭。所谓葫芦,就是两个肉圆子,一大一小,粘到一起,像个葫芦,再装在鸭肚里面,鸭子上笼清蒸,成菜后金丝面围到边上,有汤汁,软糯营养,特别适合老人食用。

张老师的红案做得特别好,白油春笋就是把春笋尖子,刀工处理好了以后,白油上天梯,利用春笋的形状,摆成梯子一样来做菜;

张老师还有一道姑苏鱼,也叫骨酥鱼,鲫鱼做的,咸甜味,骨酥刺烂,鱼肉鲜香。他曾经在宴宾楼(一个下江馆子)工作过,所以他对杭帮菜、淮扬菜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沿用过来,把骨酥鱼改成姑苏鱼,能感受到张老师是有文化底蕴的。

08

遇到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师傅

△年轻时的张大师与林家治老师在一起

我在少城小餐的时间短,离开少城小餐后,被调到当时成都一家有名的点心铺工作,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师傅—“面状元”林家治。

跟着林老师,我开始系统地学习白案。

林老师文化程度不高,资中球溪河人,从农村出来,但本事非常大,红案、白案都能做,尤其擅长白案。他14岁起在资中县城学厨,18岁满师,到重庆、泸州、贵州等地的知名餐厅都做过,解放前叫“跑摊”,意思是到处做。

林老师东奔西走,见多识广,加上自己的努力,融会贯通,自创点心花样。年,他在成都开了一家餐厅,叫“大指拇”,世人称他“面状元”,是夸其白案做得好。解放后,林老师的店公私合营,他到饮食服务公司工作,先后在芙蓉餐厅、综合餐厅、努力餐担任烹饪技术培训工作。

△图:努力餐

林老师的小点心做得好,大案也做得好。那时候,白案分两派,小案和大案。小案,就是指做小点心;大案,就是指擀面、擀抄手皮等,是大工具做的。

林老师有一个最特殊的点心,可以说在整个成都乃至四川都比较特殊,就是米食点心,米粉代替面粉做各种点心,这个是他的独门技艺。

他的米制品不同于蒸发糕,完全不发酵,用三成糯米、七成大米配搭,糯米质量差一点,就四成糯米、六成大米,搭配在一起泡,泡好后石磨推浆,就像做汤圆粉子一样吊浆,然后烫熟,烫熟后再用来做各种点心。比如鱼翅芙蓉包、燕窝包等,都做得很精美。

林老师的代表作品还有鲜花饼、鸳鸯酥、猪油发糕、白蜂糕、四喜米饺、大米蒸饺等。

09

要求严格!做面点学问大

林老师厨艺非常全面,我在他身上学了不少东西。

比如,在擀制面皮时,整个手法要非常熟练,擀制时要油水面包上酥面一起做,如果包得不好,效果出不来;如果包进去了,擀得不好也不行。

擀面的小擀面杖三十多厘米长,擀的时候要两只手均匀用力,手一定要稳,力道稍微有一点不平衡,里面包的东西就不均匀。鲜花是指它的馅心,用的蜜玫瑰、蜜桂花来做;层层酥,是指它的型,炸好后,饼坯要飞起来,涨一半高,飞起来是一层一层的,所以叫层层酥,真正叫鲜花饼还不准确。

这期间我经历过一些失败,比如蒸包子碱没放够,或者碱放多了,蒸出来的效果不好等,在林老师的指导下,加上自己的琢磨,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也找到了提高厨艺的途径。

林老师虽然不是那种文化内涵很深的讲法,但他会教,实践经验讲得很透彻。

他身体力行,一步一步地教你做,而不是站在边上说,“你这样子,你那样子”,他一定要带着你做一遍,使你真正了解制作过程的一些要点,以及成品的色香味形,甚至于盛器的搭配。在这个基础上,你掌握了,继承了,自己再去发展。

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如果没有达到他的教学要求,做出来的东西不行,那是绝对要重做的,重做让人印象更深刻。

如何做海式包子?

林老师教过我们做海式包子。海式包子有很多种,最好的一种叫燕窝包,甜的;还有一种鱼翅包,咸的。这些小点心主要上高档宴会,接待贵宾。

包子的皮里要加牛奶、猪板油,那个面特别的松泡和细嫩,拿筷子轻轻一拨就开了。在蒸包子的时候,下面还要垫一张油纸,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A4打印纸那么厚,裁成小方块,拿清油把它泡起,用的时候捏一张起来,沥干,把包子搁上面蒸。

如果没有这张纸,包子蒸了以后,油就顺着笼屉的缝子流下去了,面很软,拿不起来,一扯就要烂。有了这张纸,油就不会流下去,吃的时候,把纸一撕就可以了。

如何做金丝面?

△金丝面

林老师教我们做金丝面,需要掌握的要点:

一是面粉和鸡蛋的比例,一般一斤面粉5个鸡蛋黄,小一点的鸡蛋要6个;

二是擀和压的过程,手工面中韭菜叶子面、清波面、抄手皮子都要手擀,一般是“三推三压”,推三次压三次就可以了,但金丝面需“五推五压”,出来的面皮才薄,最薄时擀好的面皮在棍子上绷起,放在报纸上能够透字。

要薄到这个程度,对面粉有要求,要面筋值高,麦麸少一点的,精炼一点的。用手一摁,里面没有细微的黑点,黑点就是麦麸,要选麦麸除得很净的那种,麦麸多了,筋力达不到,出来的颜色也达不到;

面条也都是用刀手工切出来,很细,可以穿铺盖针,而且很均匀,这个就完全靠功夫了,这个不是一次两次可以做到的,要长期的基本功积累。

我们最初练切金丝面,当时的物资很匮乏不可能拿那么多面来切,林老师说,没有这么多面让你们切,就拿报纸来练吧。

报纸有韧性,与切面很接近,切报纸的力道就是练手上的劲。下刀要准确,切出来要均匀,宽窄要一致。林老师的方法简单,但实用。我每天抽空来练,前前后后练了好几个月,基本达到了林老师要求的效果。

10

跟着林老师学习面点制作

从年到年,我跟着林老师系统地学习面点制作,各种小吃点心几十上百种,虽然只有短短三年,但当时学得很认真很扎实,所以现在也能做一些,以前掌握的知识与技术还没有忘。

比如,白案作为很专业的技术,首先要掌握面的性能,即“面性”。

面的种类很多,有子面、发面。子面,就是做抄手、水饺、切面这些所用的面,是没经过发酵的;

发面,就是经过发酵的面,像做包子、馒头、花卷这些所用的面;还有一种叫油水面,用化猪油或菜油加清水与面粉揉制而成的,适合做酥点,比如鲜花饼、龙眼酥等;还有油酥面,是用化猪油或菜油加面粉揉制而成的面团,油酥面团松软滋润,无筋力,一般和油水面、子面等配合使用;

还有烫面,用鲜开水在锅里边搅边烫的面,这种面做的点心具有细嫩化渣的特点,比如玻丝油糕、凤梨酥等;

还有三生面,这个面团不像烫面在锅里面边搅边烫,是在案板上或盆内用鲜开水冲烫面粉而形成的面团,因整个面团中有三成是生的,所以称为三生面,其筋力较烫面好一些,适合做各种炸、烤、煎、烘的小点心,但相对用得少一点;

油水面和油酥面用得比较多,鸳鸯酥、荷叶酥、鲜花饼等酥点都要用到;

△鲜花饼

烫面加酥面,可以做牛肉焦饼,牛肉焦饼有很多种做法,最传统的是烫面牛肉焦饼,要加牛骨油;

△牛肉焦饼

而菜汁面,是将各种蔬菜汁兑的面,这种面是独立的,烫面也在用,子面也在用,像柳叶面、翡翠烧麦就是用的菜汁面。

11

林老师对我的深远影响

△年近70岁的张中尤大师,与成都厨师们分享经验

林老师很有威严,善讲道理。他经常说:“我是磕头作揖学来的,你如果不好好学,我不会磕头作揖来教你。”就是说,他是很辛苦地学来厨艺的,并不是非要教给你,必须你愿意来学。

他强调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林老师宽仁待物,他给我们讲,要宽宏大量,不要苛求。

他从不打人骂人,但要求还是很严厉,给你讲利害关系,你做错了,他会很严厉地给你指出来。可以说,林老师不单教会我做事,也教会我做人。

在我从厨的几十年间,我一直很感激林老师在我踏入社会之初,给我指了一条正路。

林老师很睿智,他是解放前过来的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很达观地看问题,思想非常开明,对任何事情不强求,与世无争,用自己的实力说话。

他一直给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踏踏实实做事情,功到自然成,有功了,名和利自然也有了。如果纯粹为了名和利去追求,就会走偏,他以前给民盟主席、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帮过家厨,受过张氏门风的影响。

后来,我带徒弟也沿用了林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处世哲学。

△年近70岁的张中尤大师,与成都厨师们分享经验

现在,我在世界各地的徒弟很多,不管他们走到哪里,要求身上始终应该保持中国人的品德和修为,他们技艺全面、思维开阔、兼容并包的特点,追根溯源便是从林家治老师开始的。

未完待续...

更多内容请期待下期

我的川菜生涯(二)

朋友们还想了解

更多精彩内容?

戳下图直接订阅《四川烹饪》杂志

给你最专业的美食资讯

『点击下面链接,回看"赢在后厨"活动』

『第3季』

川味凉菜

泡椒菜品

花醉诱惑

冷串解密

特色火锅

菜品比拼

西昌烧烤

民间菜品

大奖揭晓

收获满满

『第4季』

报到花絮

传授干锅

红杏宴席

火锅三醉

鲜辣自贡

盐邦宴席

激情宵夜

宴席旺菜

旺销川菜

下季再约

『点击下面链接,收看"烹艺视频"』

匠心川味

酸辣鸡

灯影牛肉

鲜椒蛙

挞挞面

宜宾燃面

火焰鱼头

银丝卷

川式红油

苗家长桌宴

访谈.曹靖

茶肴

椒麻鱼

风味鸡

盐帮菜

叫花鱼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四川烹饪》杂志

1.邮局订阅:邮发代号为62-50

2.本刊邮购:邮局汇款至成都市人民中路三段4号

四川烹饪杂志社邮购部收

(请填写清楚收件人真实信息及订购内容)

3.微店(点击)或

转载请注明:http://www.ipad2-wallpapers.com/prjs/1146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