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技巧
烹饪技巧

您现在的位置: 烹饪技巧刀工_烹饪技巧注意 > 烹饪技巧介绍 > 人杰地灵赵丽红ldquo赵师傅酒

人杰地灵赵丽红ldquo赵师傅酒

发布时间:2020-11-4 16:38:47   点击数:

食味人生

——记“赵师傅酒店”赵建平赵海龙父子的精彩人生

文/赵丽红

春去秋来,花开花谢。时光一晃,几十年的岁月纷纷飘落。回头看,低矮简朴的房屋,密密麻麻中,一条小街从南走向北。——灵石老城,依旧停泊在一代人记忆的港湾。

如今的灵石新城,让多年在外回来的老乡,东南找不到西北了。抬头望高楼,帽子掉到地下了。川流不息的私家小车,让急着过街的人,脾气变得火爆了。看着来来往往靓丽又时尚的女人,男人们的血压升高了。唉!忙着化妆的老婆,饭都顾不上做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亲戚来家看望的、媒人穿针引线的、答谢帮忙的、求人办事的、生日做寿的、迎娶送丧的、年夜初一订饭的,统统从家跑到酒店了。

赵海龙为名厨之家定制雕刻作品

二十一世纪初,母亲还在未拆迁的老院子里住(旧剧院后面的公房,武装部隔壁)。每逢过年初二,还有母亲的生日,我们姊妹三家,总是如约而至。这时,母亲总是把聚餐的地点选在离家最近的“赵师傅酒店”。一来赵师傅和我们同是董家岭村人,二来冲着酒店在小城的名气。这里的饭菜不仅香,味道纯,价格还实惠,符合我们大众的消费水准。更主要的是赵师傅待人实在温和细心又周到,让来宾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赵师傅,赵建平,他于年2月27日,出生在灵石县南关公社(镇)董家岭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四人,他排行在三,一家几代以种田为生,父母勤俭朴素。那时中国刚刚从黑暗中走出来,生活虽然清贫,赵建平童年的时光依旧是快乐的,同样梦想着有朝一日走出农村,在繁华的城市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山西省民间新派满汉全席大赛赵海龙荣获金奖

六十年代建平高小毕业后,在村里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几年过去了,建平也到了谈婚的年龄。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建平家虽然并不富裕,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划为富农。当时有贫农、中农、富农三种,贫农是最光彩的。有个姓董的人家,从河北落户到董家岭村,他家有位好姑娘,名叫董英宣,和建平年龄相当。村里有好几个热心肠的人几次牵线搭桥,都被董英宣她爹拒绝了。其实英宣家爹也知道建平是个忠厚老实的好青年,打心里是愿意的。只是牵线搭桥的都是一般人,怕以后低人一截。后来由村委书记牛文斗家的老婆杨春英出面做媒,才成就了这桩姻缘。为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富农成分干什么事情,或多或少总要受点影响的。共产党员村委书记,还是贫农,这样的人家做媒没人敢有说法。建平憨厚仁义,英宣贤惠温顺。采访中,我笑着说:“你们这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了,绝配啊。”她告诉我,腊月二十六结婚那天,仍然参加地里的集体劳动。婚后,虽然生活依旧清贫,但他们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幸福的指数还是蛮高的。英宣说当时她负责给生产队喂养牲口,一天担三十多担的水,就在怀孕临盆前一个小时还在劳作。晚上十点回家,十一点多生下了赵师傅饭店传承人——赵海龙。

赵海龙近照

七十年代建平在村赶马车,负责拉跤跤(刹车绳)。那时农村的马车相当于现在的三轮车,拉煤炭,送公粮,春种秋收,凡是超过人力负荷的运载就全靠马车来运行。当时我们村只有两辆。如果你觉得赶马车是一件比在生产队劳动苦轻的活,那就错了。这活经常是早顶星星,晚见月亮,从一条坑坑洼洼的路上回来,常常满身满脸都是土。马车和开车很相似,但需要两个人来赶,负责掌鞭的人,相当于汽车的方向盘,需要的不仅仅是经验和技术。建平是一个肯学习又心细的人,没过多久,便从一个拉刹车绳副手,转换为一个掌鞭人。

日月如梭,青山不老,父母却老了。生活的重担落在兄弟们的肩上。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建平下开煤窑。一次事故腿部受伤,伤好之后,开始给煤窑工做饭。时间一长,心灵手巧的他,不仅爱上这一行,而且做的饭有滋有味,村里只要遇上红白喜事他都前去帮忙做饭。有一次,村书记牛文斗家的大儿子结婚,邀请了附近有名的厨师靳斤堂来掌勺,需要两个打下手的人,建平便是其中一个。靳师傅看他言语不多,为人实在,勤快好学,具备常人少有的那种不怕苦、不怕脏的优良品质,临走时点名要建平做他的徒弟。

经过几年的虚心学习和刻苦的磨练,建平的厨艺突飞猛进,先后在南关、交口等乡镇饭店给店主打工。无论他在那个饭店掌勺,那里的饭店就门庭若市,回头客,慕名而来的,拜师学艺的应接不暇。每个聘请他的饭店主人,都成了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正当年的建平,在老乡关生旺的关照下来到灵石城,在“文迎楼”继续为别人掌勺打工。虽然在其它乡镇享有一定的名气,初来乍到的建平在县城还不为人知。为了进一步打造自己的风味,他动脑子,细琢磨,不仅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还研制出属于自己的一系列新品种:金鱼满塘、富贵鳕鱼球、沁州黄炒虾仁、赛熊掌。特别是:“酸菜炒莜面鱼鱼”这道地方菜,那经久不息的香味,依旧从时光深处悠悠飘来,撩拨着人们舌尖上的味蕾。

年建平正式挂牌:“赵师傅酒店”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担任董事长。这时建平的名气越来越大,饭店经常座无虚席,夸奖声、求学声充塞在耳。多次婉言谢绝了星级宾馆的高薪聘请,决心扎根故乡,收徒传艺。面对荣誉,建平不以为然,依旧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的品德。还是那样言语不多,脚踏实地继续在烹饪的道路。细心钻研,进一步拓宽适合中国南北风味的饮食。在烹饪手艺上,他不仅擅长制作山西风味菜点,旁通鲁菜、川菜制作。在食品雕刻领域更是精益求精,刻苦磨练,他精心雕刻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让人拍案叫绝。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妻子英宣,在酒店营业最初的几年里,经常帮忙干一些和面、擀面、拨葱、洗碗等细碎之活,起早贪黑陪伴左右,从不叫一声苦和累,直到孙子出世才回归家庭。

随着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蒞临灵石的游客逐年增多。特别是王家大院开放以来,游人如织,大量的游客涌入,既为灵石的住宿餐饮业提供了商机,又增加了压力。赵建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发出成立:“烹饪协会”的倡议。倡义一出,一呼百应。在年9月1日,灵石县烹饪协会应运而生,当时协会共有会员多名,其中:会长1人,副会长6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2人,常务理事2人、理事若干人。

协会一成立,赵建平和其它同志便马上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搜集、整理省内外相关的动态、信息和经验,提供给广大会员,促进了灵石和外地同行的相互交流;二是分期分批举办管理人员、厨师、服务员培训班。为了发挥品牌效应,灵石烹饪协会于年8月,挖掘、整理王家大院传统菜肴的制作方法,创立了具有灵石特色的“王家大院风味宴”。

正当饭店生意做的风生水起时,年9月,8岁的赵建平因病突然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让所有知道和认识他的人都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惋惜。

赵建平一生是短暂的,在餐饮行业和烹饪技术上,取得成果是丰硕的。他骨子里的那份憨厚、纯朴、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之所以能有今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中国烹饪大师”的美誉,是给敢于尝试,勇于挑战,不怕失败的人准备的。我们由衷地为他精彩的人生要拍手喝彩的。

当我在赵师傅酒店的办公室,抚摸着这些沉甸甸的奖杯,翻看着一本本红色的荣誉证书时,心情格外的沉重。日子好了,家境富裕了,该享清福了,他却不声不响地走了,走进了泥土,化为一片绿草。

让人欣慰的是,熟悉的菜肴美味依旧从赵师傅酒店缕缕飘来。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盼,赵建平的儿子赵海龙,义无反顾接过父亲肩上的担子,继续前行。

出生于年的赵海龙,中等偏上的个头,不胖不瘦,眉眼特别像他爸。唯一的就是比他爸白净,接人待物温文尔雅。采访中,海龙笑着告诉我,他从小就爱好烹饪这门手艺,记得上中学时,有一次老师问同学们毕业以后做什么时,海龙回答说:我要做厨师!我想不到海龙小小的年龄竟有如此明确人生目标和坚定的信心,甚至还具备了普通人没有的经商理念。事实充分证明海龙立志学习烹饪和食品雕刻这门传统手艺,不仅是为了继承他爸的这份事业,更主要是他对雕刻手艺的热爱程度,比他爸有过之而无不及。

初中毕业后,十七岁的他开始在饭店干了三个月。第二年,也就是在年,他爸把他送到北京海淀高等职业学校,学习食品雕刻半年后。又拜中国食品雕刻大师赵慧源为师继续学习了一段时间。回来后,依旧在店里向父亲学习各种烹饪手艺两年有余。年因为热爱雕刻手艺,想进一步提高,再次拜沈阳雕刻大师齐欣为师。由于海龙没有学习过画画,雕刻最重要的是要有绘画基础,美术功底对雕刻非常重要,海龙为了补上这一课,没日没夜地苦练美术绘画基本功,就连两位大师都为之动容。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刻苦的磨练,海龙很快就掌握了浮雕、镂雕、凸雕和模扣的技巧。

赵海龙作品

中国是个美食王国,美食不但讲究色、香、味,更追求造型别致。中国食品雕刻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已形成独有特色。几千年来,无数名厨巧匠,推陈出新,推动中国雕刻艺术不断发展进步。食品雕刻采用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如:土豆、萝卜、南瓜等,制作成动植物、花鸟人物、灯光建筑各种图案和形状,一来美化装点宴席,二来刺激我们食欲。

食品雕刻是一种非常细致的技艺,不仅需要花费长时间的练习,而且需要了解各种食材的特性,还需要把握雕刻造型整体比例,以及对立体空间的想象。学习普通的食品雕刻都得花费五六载,难度大的就更需要刻苦的磨练。多年来只要有空海龙就潜下心来,磨练食品的雕刻技艺。只要进入雕刻的世界,常常是夜灯长明,废寝忘食,痴迷到忘我的境地。人常说,只要持之以恒,勇于拼搏,铁棒磨成绣花针。短短几年的功夫,海龙不仅雕刻的动物,特别是人物的造型更加逼真,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百余作品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并于年和父亲编辑出版《中国雕刻集锦》一书。

山西太原黄河京都大酒店比赛(现场图)

当一面面的锦旗挂满了墙壁,一个又一个的奖杯接踵而来,海龙没有飘飘然,海龙还是最初的那个温文尔雅的海龙。他并没有把这些荣誉当成骄傲的资本,而是以此为动力,继续为振兴灵石的经济效益做着力所能及事情。不仅多次免费举办烹饪雕刻手艺培训学习班,还参与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年新春即将来临之际,赵师傅酒店开展暖冬行动。既“我奉献,我快乐”走访慰问活动。活动中,海龙分别到马和村、延安村、玉成村等慰问贫困户,真切询问他们身体状况,生活中的困难,和家庭经济来源,并送米面、粮油和肉等慰问品。贫困户们深受感动,他们激动地说:“我们一定努力克服困难,积极面对人生。”年1月12日,赵海龙再次举办“喜迎新春,情系环卫”包饺子公益活动。消息一经传出,很多志愿者加入到包饺子活动中。志愿者们一边包饺子,一边唠家常。在欢声笑语中,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在冰冷的寒冬化作一股暖流,温暖这群城市中最美的人。海龙说:让我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环卫工人的敬意,为城市环境卫生也算做一点点贡献,这是我应尽的责任!让我们传递这份满满的爱!多么感人的语言,多么实在的行动啊!

赵海龙作品

如今,赵师傅酒店,开设一部和二部。有句俗语:人怕出名,猪怕壮。海龙出名了,赵师傅酒店更响了。由于海龙担任着烹饪协会很多职务,外出应酬比以前更多了,比如担当评委、交流、开会等活动。两个酒店常常是妻子一个人在打理。

二十多年来,赵师傅酒店跻身在竞争激烈的餐饮行业中,能够立足不败之地。并能在父亲的基础上发扬光大。靠的是什么?是智慧和胆识,是对梦想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是坚守来自于父辈骨子里的那份勤劳、厚道、朴素的优良品质。是来自于家庭的陪伴、理解和支持。

在这里,让我们衷心祝愿“赵师傅酒店”的灶火越燃越旺!愿“赵师傅酒店”这张品牌永葆青春的魅力!它送给我的不仅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一种难以释怀的情结,同时也是一场浓郁的乡愁。

修改于年正月初十

作者简介:赵丽红,女,灵石县作协会员,晋中诗歌协会员。爱好散文特别是诗歌。有作品发表于:《都市》《九州诗文、》原平《梨花》、《晋中日报》、灵石《汾河》等报刊。让诗歌诠释生命!

发现更多精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ipad2-wallpapers.com/prjs/1141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